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 
“大生活”教育帮孩子融入社会
来源: 东方资讯      时间:2023-04-07 01:18:52

培养特殊儿童基本生存技能和简单社会生活技能

“大生活”教育帮孩子融入社会 通讯员裴迪刘浩孙爱珍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磊


【资料图】

残障儿童如何做到生活自理、融入社会,一直是特殊教育领域的难题。近年来,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开展的“大生活”教育进行了成功实践。“大生活”教育,以培养特殊儿童基本生存技能和简单的社会生活技能为目标,以学校课程与教学为主体和主导,广泛吸纳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和企业的生活教育资源,共同促进特殊儿童学会生活,提高生活技能,力争绝大部分学生生活能够自理,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

三大特色彰显“大生活”教育基本理念

“大生活”教育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立足培智学生特点,确立的基本思路是:以学会生活为目标,以在生活中教育为基本原则,以培养特殊儿童生存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和感恩意识为教育重点,让特殊儿童走出学校、走出课堂,以真实生活作为学习基本内容。

教育场域大。特殊儿童受能力发展水平限制,对生活技能的学习高度依赖真实场景,所以“大实话”教育场域不限于课堂和学校,而是将课堂教学搬到了教学所需要的地点和场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实践。比如:商场、动物园等许多场域都可以成为教学课堂。如此一种完全开放的理念,让特殊教育由封闭单一走向丰富多彩。

学习内容广。本着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基本理念,学校构建了“大生活”教育体系,具体包含三类课程,一是文化基础课程,也称一般性课程,二是康复类课程,三是职业与生活技能课程。

教育主体多。“大生活”教育理念是激活和调动全社会教育资源,在特定的学习内容中,社区和企业的工作人员、乘客、顾客、志愿者,甚至是过路人等,让学校教育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上社会。

两大融合为“大生活”教育实施原则

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依据特殊儿童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尽力提供真实的、融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结合学校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的设置,每月都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在教学活动中以本学科知识为主线,适当穿插其他学科内容,力争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学会相关生活、生存技能。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融合。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与多所普通中小学建立了“融合教育‘手拉手’学校”,在形式上,实行双向交流,普通学校(或幼儿园)与特教学校定期互邀学生共同参加诸如艺术节、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活动内容多种多样。

注重实践,增强特殊儿童自身技能

拓展社会生活空间,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技能。学校选择部分社会资源作为学生“社会生活教育实践基地”,开发相关课程,让现实的社会生活成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如去超市购物等,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培养特殊儿童的劳动技能。学生大多源自于农村,将来要回归到农村,为提高他们对农村的生活适应能力,学校把真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劳动技能直接纳入学校课程,建设“爱心农场”“观赏园”和“养殖园”等“大生活”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植物栽培、手工艺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真实地进行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业生产劳动。实践证明,“大生活”教育让特殊儿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上社会,有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融入生活的能力和信心,进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感恩,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明天,同时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理解并接纳他们,为这些孩子今后走上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让每一名特殊儿童绽放精彩。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