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资料图)
(二)初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研读课文
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
1.写法借鉴: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板书设计
图片
答辩题目解析
为什么在劝谏齐王之前,写了妻、妾和客那一部分?
参考答案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就是妻、妾和大臣那一部分。“伴君如伴虎”这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变过的真理,如果开门见山地进谏,邹忌很可能不会达成自己进谏的目的反而招来灾祸。他是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最后用“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请你结合《战国策》品析这篇文章的特色。
参考答案
文章生动地刻画了邹忌与徐公的比美,很有风趣地描写了邹忌与妻、妾、客不同的三问三答,揭示了一个人容易受蒙蔽的原因,找到了向齐威王进行讽谏的理由和依据,塑造了邹忌这个头脑冷静、善于分析事物的鲜明形象,也反映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战国策》的文章,每每语言简炼,笔锋犀利,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生动,还善于借用各种故事,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也具有这些写作特点。本文的艺术技巧,更突出的是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运用了六次排比,每次排比都是三层照应,每层照应又运用灵活多变的句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印象,如:叙述邹忌分析各人称赞他美的不同原因,一是妻的偏私,二是妾的畏惧,三是客人的有求于他。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一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二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
2.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要求:
(1)教师范读;
(2)讲清纳谏的艺术;
(3)要有师生互动环节。
逐字稿
(一)课堂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 齐威王 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整体感知
1.正音
首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听读时,请同学们注意正字音,听节奏。(范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好,老师读完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些词句,我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开始。
嗯,读得真准确!
讽(fěng)齐王纳谏(jiàn)
八尺有(yòu)余
朝(zhāo)服衣冠(guān)这些字音都读对了。
2.释题
同学们,在预习时,我们读了课文,看了注释,也对课文进行了大致的翻译。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意,重点琢磨一下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含义。
我们读过了课文,有三个字需要我们弄清楚,大家可以借助课下注释,一起来回答:
“讽”的意思是什么?(是的,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谏”呢?(嗯,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呢?
(采纳、接受)由此看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点出整个题解)-一请大家看着屏幕齐读:(邹忌委婉地规劝,让齐王接受了谏言)。、
3.分角色朗读
看来,大家对本文的字面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文意,我们来分角色来把文章读一遍。请科代表分派旁白、邹忌、妻、客、齐这六位角色,六位角色在读的时候,交给其他同学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帮老师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后面的男同学来回答,这位同学说主要写了邹忌和徐公比美、邹忌进谏齐王以及齐王纳谏的事情,你概括的真到位。
(三)深入研读
1.解读“比美”
请问同学们,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章的开篇写了进谏吗?(没有)
那第一段写了邹忌在家与徐公干什么?(比美)
在比美的过程中,邹忌问了哪些人?用文中的三个词答:(妻、妾、客)
他们都回答了吗?(回答了)
也就是说第一段写了(“三问”“三答")(板书“问”“答”),
“三问”就是(问妻问妾问客),
“三答”就是(妻答妾答客答)。
邹忌暮寝而思的时候,又是从几方面思考的?(三方面)
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思)(板书“思”)。
邹忌形貌昳丽,那他究竟有没有徐公美呢?(没有)
既然邹忌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与实际情况相符吗?(不相符)
那么,他们做出这样的的回答,分别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也就是邹忌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邹忌“三思”的内容。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也就是说,邹忌受蒙蔽的原因是:“妻私他,妾畏他,客求他。”
3.解读“进谏”
上面我们领略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家事,咋一看,这似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风马牛不相及,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度进入“进谏”现场。
在这个进谏的过程中,邹忌先说了什么?(在家里与徐公比美时受到蒙蔽的情况)
接着说了什么?(说了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
最后说了什么?(王之蔽甚矣)
邹忌在说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时,是从几个方面说的?(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情况是否与邹忌在家比美的情形相同?(是)
也就是说,邹忌是拿自己的三种情况来和齐王三方面的情况相比较的,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我们把它归纳成(三比)。(板书比)
下面按这样的形式读第二自然段中的“三比”。老师读本段开头的话,女生读邹忌三方面的情况,男生读齐王与之相似的三方面的情况,全班齐读得出结论的句子。全班齐读结论句的时候,要读出水到渠成,不可辩驳的气势。
同学们,邹忌究竟使用什么样的讽谏方法让齐王开张圣听,从谏如流的呢?
请看屏幕。同学们,我们把邹忌的这种讽谏的方法叫做类比。大家请思考邹忌推理的过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看懂!有谁愿意上台来,把邹忌采用类比推理的讽谏过程说清楚。
嗯,说得真到位!掌声鼓励,请回位。请同学们注意,拿来作类比的甲事物,一般是生活中极常见、极小的事物,邹忌之所以能让齐王心服口服,他就是很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特点。
(四)拓展延伸
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整地赏读了文章,知道了类比是讽谏的方法之一,懂得了以小喻大是类比的主要特征。你们会不会把类比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呢?能不能让自己的说话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呢?现在,老师就出一个情景题,让大家尝试着现学现用,用类比的方法在小组内发表议论,一会我请一个小组代表来回答。
情景现场:你乘车时,有一个空座,只见一位老人赶紧让自己的小孙子坐下,自己背着孙子的书包,手握扶手,摇摇晃晃,很难站稳,还满脸幸福地望着孙子;而孙子却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请你们用类比的方法告诉老人,他这样溺爱孩子是不好的。
我想大家都成竹在胸了。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回答。非常好,掌声送给他!他的回答条理清晰,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手法,成功的将大树与躲在大树脚下的小树,和老人与孙子的关系进行了类比。假如我是那位老人,我已经非常明白他说的意思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领略了类比的魅力,赏析了类比的奥妙,创造了类比的神奇。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掌握它、运用它,让你的日常交流更富于艺术魅力。
(六)作业布置
今天的作业就是熟读并背诵全文,课下搜集类比相关的名言警句,并完成课后练习。下课。同学们再见!
X 关闭
X 关闭
中新网上海3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正面临常态化防控以来疫情形势最严峻复杂的挑战,单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不断刷新纪录。记者30
中新网3月30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30日18时14分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北纬36 01度,东经77 89
上海市委常委会今天上午(3月30日)举行会议,听取当前疫情应急处置和核酸筛查相关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市委书记
(抗击新冠肺炎)江苏无锡一男子隐匿行程轨迹被警方立案侦查 中新网无锡3月30日电 (记者 孙权)3月30日,无锡市在“应检尽检”人员核
(抗击新冠肺炎)官方称吉林市疫情扩散势头得到遏制 中新网吉林3月30日电 (记者 石洪宇)记者30日从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疫情防控
中新网唐山3月30日电 (白云水 孟潮)3月30日,河北省唐山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称,3月29日0时至24时,唐山市新增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 3月30日上午,秀洲区发现1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该感染者
今天(3月30日)下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乌鲁木齐市新冠肺炎疫情和疫情防控最新情况。会上
中新网天津3月30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30日从天津市水务局获悉,为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优势,近日,天津市将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天津
(抗击新冠肺炎)河北廊坊累计治愈出院673例 5县区恢复域内交通 中新网廊坊3月30日电 (宋敏涛 郭京泉)30日,河北省廊坊市召